历史经典产业 | 邹建明:“刀光剑影”中的薪火传承

1.png

邹建明,元源剑坊掌门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元源剑坊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也是龙泉宝剑行业一家“老字号”,现任掌门人邹建明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在传承家学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拓展,扎根宝剑领域精耕不辍,在对金银铜的锤炼中,尽显高超技艺,将龙泉宝剑四大特色中的“纹饰巧致”发挥到了极致。


#01  匠心铸剑 守正创新


“元源”起号于1912年,当时邹建明的爷爷邹市明以打制金银首饰为生,携长子邹芝璋以“元源”为号维持生计,志在“一元复始,源远流长”。邹芝璋便是邹建明的父亲,他在龙泉西街沿用“元源”字号开设金铺,还曾并入龙泉铁器社。1972年“元源”字号恢复,彼时邹芝璋的技艺已不止于打造金银饰,还跨界了宝剑行业。1983年,元源剑坊正式挂牌,老字号重焕生机,邹芝璋将制作金饰的技法融于宝剑铸造之中,独创的立体凸花工艺让剑身装饰更加灵动鲜活,使龙泉剑的装饰从平面变为了立体工艺,让龙泉剑的装饰技艺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这让在炉火映照下长大的邹建明,从小便对铸剑工艺满怀敬重与热爱,传承家族技艺,承担起传承龙泉宝剑铸造技艺的使命。“那时候父亲对着金银敲敲打打,我就站在后面看。有一次父亲出去,我就跑过去试着做,父亲回来看到后,当时没有说什么,后来告诉我做得不错,但是让我先去读书。”邹建明回忆道。


2.png

鱼跃龙门汉剑


但当时家里生活拮据,读书需要一大笔费用,初中毕业后,邹建明还是选择了回家跟着父亲做手艺。父亲告诉他,做手艺是一件很苦的事,且做手艺最重要的便是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初时,铸剑是快乐的,年轻的邹建明只觉得做起来有趣,逐渐深入后才懂得父亲的话,才发现做手艺的不易。“辛苦还在其次,火花四溅时烫伤皮肤是家常便饭,还时不时会敲到手。”如今说起这些苦难,邹建明已尽显从容,其实他也曾经想要放弃一切,做一个自由自在的钓鱼翁,但想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邹建明最终还是回到了铸剑的炉火旁。

最让邹建明感到困难的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光靠父辈创下的老底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无法支撑起我的创作,要有设计及技艺上的创新,才可能站稳脚跟”。邹建明设计制作的云龙剑是元源剑坊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元源剑坊的特色。这把云龙剑是龙泉第一把运用纯手工立体凸花工艺制作的超长超大尺寸宝剑。剑上的云龙图案经过精心设计与雕琢,立体感与层次感极强,是元源剑坊的独家特色。云龙图案也展现着中华民族对龙文化的深厚尊崇与传承,赋予了这把剑守护平安、辟邪驱灾的美好寓意。此外,他还独创了吉祥如意、海棠花、福禄寿喜等铜饰图案,龙头虎头饕餮纹、双龙、紫荆花等护手图案,钻研现代制作技法,丰富了雕刻样式,增加了龙泉宝剑的艺术文化内涵。


3.png

寒锋楚剑


在技艺上,邹建明将祖传制银器老手艺融入宝剑外观剑鞘装饰,传承并改良了祖传制银器老物具用于制剑节约成本。在装饰上,邹建明将传统图案或是传统刀剑的样式再设计,加入现代审美元素,使铸造的刀剑更符合当代生活。他制作的山海汉剑设计灵感源自古老的神话传说与传统文化元素,将山海元素与汉剑的经典形制相结合,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此外,邹建明还积极寻求龙泉铸剑工艺与其他技艺的跨界融合,景泰蓝、龙泉青瓷、玉石等工艺门类在他手里都能够变成剑上的生动装饰。


#02  明心悟道,剑意通灵


邹建明秉承家学,在剑的装饰上颇有心得。在剑身上刻花和制作装具纹饰,堪称是他的绝技。他不用彩笔,也不需要看着图样,只见他一把钢凿在宽不盈寸的剑身上刻凿,刻好后浇上铜水,再铲平打磨,极具立体感、生动感的装饰图案生动自然且永不消逝。邹建明认为,宝剑剑身的质量至关重要,但宝剑的纹饰也应同样具有一定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他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邹建明同时也坦承,当时他在剑身打造工艺方面较为薄弱,便拜师沈新培,进一步学习剑身的铸造。沈新培在龙泉剑身打造上有很高的造诣,邹建明又有家学基础,他在学习中对要点掌握得很快。

剑身的锻造是真正意义上的千锤百炼。剑坯出炉后,匠人便要趁热打铁,要连续不间断地捶打锻造,一边捶打还要将剑体反复折叠,每折叠一次,剑体的叠层便呈现几何级的增加。折叠的次数越多,剑体的质地便越紧密,强度和韧性也越高。龙泉剑的标准厚度一般只有0.8厘米,往往要叠压数千层。邹建明打了大半辈子的剑,折叠最多的一口剑逾16000层,剑身刚柔并济,陵劲淬砺。


4.png

康熙战刀


光是将技术磨炼到炉火纯青是不够的,要做到剑意通灵,还需要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沈新培时常告诉他,铸剑首先要将剑基做好,其次要拓宽知识面,只有眼界宽广,才有可能参透剑的真谛。“师父常说铸剑要靠悟,在铸剑之前就要想好整把剑想要怎么做,要做出与众不同的剑魂。”

回忆自己走上这条铸剑之路以来,需要学习的也越来越多。首先便要学习基础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各个朝代不同的宝剑制式和纹饰。“若是将唐代的纹样放到了汉剑上,便是真正的贻笑大方了。”邹建明笑着说。他铸造的仿古剑均是在历史的制式、纹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的作品《康熙战刀》以清圣祖玄烨的御用战刀为原型,在沿袭康熙战刀经典形制的根基上,邹建明以当代视角对其进行大胆设计创新,让古老兵器在新时代焕发别样光彩。


5.png

山海汉剑(局部)


后来,邹建明又发现,对于铸剑师来说,学好美术也很重要。只学习了美术的设计师,设计出的样式、图案或纹样,可能无法适用于铸剑,而不懂美术知识的铸剑师无法绘制出具有一定审美品位的设计图纸,因此只有将铸剑技艺与美术理论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创新设计。

沈新培还赠与邹建明一幅字“感悟剑道,品悟人生”,邹建明将这幅字挂在正堂前,也在自己作品的收藏证书上印下了这八个字,用以激励自己不断奋斗,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03  初心传剑 焕发新生


邹建明深知,将自己的技艺磨炼至炉火纯青重要,将技艺守住更重要,守住技艺便面临着传承问题。邹建明家中只有两个女儿,一开始他舍不得女儿吃苦,希望她们都能做一个“都市白领”,远离家中的这些“刀光剑影”。2020年,正值直播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期,邹建明希望女儿能回来帮助自己,围绕宝剑历史和制作工艺做直播,不仅能够带动剑坊销售量的增长,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龙泉宝剑这一行业,了解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女儿邹琦兼职直播一段时间后,深感这样下去力不从心,便辞职回家“继承家业”,专职做宝剑。


6.png

云想唐横


尽管生在铸剑世家,邹琦却没有从小学习铸剑工艺,对宝剑这一行业的了解也不如父亲这般专业,直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顺畅。但邹琦并未因此而退缩,她开始跟着父亲邹建明学习宝剑知识,也跟着动手锻造制作,对父亲的职业有了进一步了解。


7.png


邹建明除了收徒传承技艺外,还被聘为龙泉市第一中学新课改课程建设指导老师和龙泉宝剑技师学院兼职讲师,编写了龙泉市第一中学教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宝剑》,带着龙泉宝剑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走进校园,让更多年轻的力量注入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中。邹建明深知,要想守住技艺,不仅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他一直告诉徒弟们,他们才是行业未来的中流砥柱。他时常与徒弟们讨论交流,以自己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他们修改自己的设计,也从徒弟们的设想中汲取灵感,启迪自己做出更多创新型创作。


8.png

云龙剑


看到父亲为传承所作出的贡献,邹琦深受感动,也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在一片“叮叮咣咣”的敲打声中咬牙坚持着。在邹建明的协助下,邹琦成功铸造出了四五把自己的宝剑,并以女性的审美角度,为一片金银灰的宝剑世界注入了红绿等鲜活的色彩。邹琦的第一把剑名为“凤凰涅槃”,装具上精心雕琢着美丽的凤凰,而凤凰涅槃也象征着她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辞职后在铸造宝剑行业“涅槃重生”。邹琦也和父亲一样,在古代的图腾、纹饰或是物品中寻找创新点,翻阅大量古籍,乐此不疲地到博物馆参观。她的作品《云想唐横》就是以杨贵妃的香囊为灵感来源铸造出的一把横刀,巧妙地将美人与名剑联系在一起进行设计,装具上饰有凤纹与祥云纹,精致而又细腻。


9.png

钱龙驾到文创宝剑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邹琦不仅致力于铸剑,闲暇时也在琢磨制作宝剑文创。她将父亲邹建明铸造的“云龙剑”缩小,以此为原型设计创作了“Q版宝剑”,并将此设计融入到冰箱贴、钥匙扣、项链等日常生活用品中。“在当今这个时代,宝剑无论作为兵器还是礼器,都已经逐渐失去了其使用环境,要想让宝剑行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还是要让它融入我们的生活,多在年轻人的生活里‘刷存在感’。”邹琦表示,一方面自己想要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让“元源”这个老字号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她也想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宝剑这一行业也有年轻人投身其中,可以做得更新、更美、更有趣。

从元源金铺到元源剑坊,从邹市明到邹芝璋,到邹建明,再到邹琦,这一老字号依然不断传承着,且在不断创新,被注入更多鲜活的力量。邹建明将毕生的心血注入剑道,创新技艺,传承发扬,与女儿邹琦一起,让宝剑文化融入现当代生活,焕发新生。




文章转载自 | 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院 公众号

刊登于 | 《浙江工艺美术》杂志2025年5月(下)

原标题 | 《邹建明:“刀光剑影”中的薪火传承》

文·张凌云

尾页.jpg